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劳务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决定性因素。多年来,基本由农民工组成的建筑劳务大军,为我国的基本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建筑市场运作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也致使劳务企业处境艰难。为了全面了解建筑业劳务企业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产生困难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建筑劳务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山西省建筑业协会组织开展了山西省建筑业劳务企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总结出《山西省建筑业劳务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本报在此分三期刊出这个调研报告,以飨读者。
山西省建筑业劳务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计划经济时期,建筑工人隶属于建筑施工企业,国家分配给企业的施工任务全部由企业自有工人完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云南省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实行国际招标,推行管理和劳务两层分离、项目法施工以来,建筑施工企业将自有工人全部剥离,成立劳务队或劳务公司,企业中标工程再招聘劳务队伍进工地干活。其间,被称为农民工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到建筑业劳动大军中来,既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建筑业劳务队伍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据统计,山西省1990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690亿元,2000年完成239.39亿元,2010年完成2143.4591亿元,2012年完成2622.16亿元。建筑业总产值的高速增长,离不开越来越多的劳务企业和建筑劳务大军。
由于建筑业统计结构的特殊性,建筑业施工总产值、建筑业从业人数等项目中并不单独反映劳务企业、劳务队伍的具体数字,所以,有关建筑劳务企业的数据相对缺乏。经查,至2012年底,山西已有劳务企业223家,从业人员大约为八九十万人。劳务企业发展大体呈现以下特点:,有资质的劳务企业数量稳步增长。2001年之前,山西有资质的劳务企业仅有20多家,2005年底前又成立55家,劳务企业有了初步发展。第二,太原市劳务企业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各市。至2011年底,太原市共有劳务企业88家,几乎占全省的一半,较好地保证了太原市基本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的劳务需求。第三,其他城市劳务企业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山西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体相近,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劳务企业发展快慢、业务运作好坏不同的状况。除太原市外,劳务企业数量较多的是:晋中市26家、阳泉市20家、运城市13家、大同市11家。较少的是:吕梁市1家、朔州市2家、长治市2家,发展很不平衡。第四,有资质的劳务企业少的地方,无资质的劳务队伍采用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方式进入建筑市场。建筑施工产值照样节节攀高。
为什么山西省劳务企业发展艰难?主要困难是:
,人难找。建筑劳务企业按要求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和壮工。虽然曾经可以与经过实践考验的包工头队伍签订劳动合同壮大自身力量,但现在要招收技术工人则越来越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很难招收到技工。山西很少在农村建立劳务基地,因而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小工多、技工少,缺乏竞争力。二是农民工数量出现萎缩趋势。随着国家“三农政策”惠及农民,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出现了较严重的“民工荒”。特别是80后、90后年轻人不愿到建筑工地吃苦受累,建筑劳务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第二,活儿难揽。按理说,多年来国家大力投资基本建设,建筑市场工程任务量较多,劳务企业揽活应该不是问题。但是,由于建筑市场不够规范,“包工头”式用工方式泛滥,建筑施工企业使用无资质的劳务队伍可节约两三个百分点的费用,所以常常“李鬼挤掉李逵”。
第三,款难回。劳务企业困难较多,但最令人头疼的是干完活儿要不回钱。很多时候,施工企业中标后既要支付多笔保证金,还要垫付大额资金,而建设单位既不及时给付进度款,工程竣工后又大量拖欠工程款,致使施工企业无力支付材料款、机械租赁费,哪有余钱给付劳务企业人工费?据劳务企业反映,劳务费普遍被拖欠,多则几千万元,少则二三百万元,拖欠率约占劳务收入的10%~40%。劳务企业连施工一线操作工人的工资都难以及时全额发放,何谈凝心聚力、可持续发展?
第四,负担沉重,利润微薄,生存难,难发展。在对山西省建筑市场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建筑市场资金环境的问题,该省绝大多数劳务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生存难,难发展。据山西省的多数建筑劳务企业反映,劳务收入回款率约在80%上下,这回款中的98%左右是劳务工人工资和现场管理费,其余2%左右为管理费。以劳务收入100万元为例,管理费仅占2万元左右,其中1万元为管理人员工资、保险,还有办公费、差旅费、折旧费等要支出三四千元,剩下区区数千元够干啥?这还没算税费和劳务工人保险。劳务企业辛辛苦苦干一年,利润很少或亏损,哪有余钱增购现代化设备、培训管理人员?劳务企业境况如此,那无资质的劳务队伍谁还会申报资质?
总之,通过调查发现,山西省建筑劳务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多数企业认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艰难或一般,认为发展顺利的企业比较少。